中國古時春節曾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夏曆正月初一開始為歲首。從明代開始,新年節慶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之後才結束,有些地方的新年慶祝活動甚至到整個正月結束為止。

農曆臘月初八,是傳統的節日臘八節,作為「新年」即將到來的信號。漢族傳統上,這一天要喝臘八粥,製作臘八蒜琉球人會吃用月桃葉包、稱為鬼餅的米糕,還會掛貝殼驅邪。日本部份地區也在這天開始準備過年的事務。到了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日是祭灶節,就是送灶君上天,人們會在這天祭灶。

為了以潔淨的環境迎接新年,除舊迎新,人們會在歲晚進行大掃除清潔家居,在廣東、港澳有俗語稱「年廿八,洗邋遢」,故一般在年廿八進行。不少人還會在過年前理髮和徹底清潔身體,如中國南方會用柚子葉洗澡;也會添置一些新衣裳。還會購買新年所需的各種物品,即年貨。這時各地都有一些專門售賣各種賀年用品的臨時市集,稱為年宵市場

一如漢字文化圈其他傳統節日,新春也是祭祖的日子,在正月首三天,人們會準備豐富的神饌及賀年食品供奉祖先。年初一也有開筆的習俗,寫下新年的願望,甚至題言志。而整個春節人們都放炮仗煙花、敲,寓意驅走妖邪,而在中國又結合年獸的傳說,指年獸害怕炮聲和火光,故此放炮仗、煙花嚇走年獸。還有舞龍舞獅舞麒麟瑞獸舞

年糕是漢字文化圈各地皆有的賀年食品,但各地的年糕皆有自己的特色,不盡相同。中國北方流行吃餃子,中國南方、琉球則會吃湯圓。中國南方還有油角煎堆等賀年食品。中國、朝鮮立春會吃春盤,又稱五辛盤春卷就是春盤演變而成。四川江蘇等中國南方地區及越南北部要包粽子,稱年粽。在中國南方、台灣、港澳、越南,人們會把糖果放於全盒內,擺放在客廳。

除小吃之外,人們每餐都會有豐富的年菜,帶有吉祥意味。

傳統上人們還會喝屠蘇酒,有辟邪驅病的意義。

§禁忌[編輯]

忌說不吉利的話,遇到壞事也要說吉祥話化解。

洗澡,不打掃。一些傳統中,大年初一不能洗澡或洗頭,也不能打掃,以免洗走或掃走運氣。

而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等地區又結合年獸的傳說,指年獸害怕炮聲和火光,故此放炮仗、煙花嚇走年獸。除了春貼、桃符之外,還有些會貼上窗花五福紙等吉祥裝飾。一些地區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動刀或剪刀的習俗。又有玩各種遊戲如打麻將陞官圖狀元籌等。

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賀年食品,北方流行吃餃子,南方則有年糕油角糖環麻花煎堆牛耳餅等賀年食品。又有以攢盒盛載食物,其中一種是五辛盤。在中國南方、香港、澳門、台灣,人們流行在攢盒上放上糖果和其他小吃。

年初三又名赤口,傳統上人們儘量不往人家拜年,免生口角。在香港,很多善男信女會到沙田車公廟祈福,轉轉風車,意喻轉出好運,祈求新的一年行好運,老少平安。

在香港,除了傳統年俗外,還有一些現代的賀年活動,年初一有花車巡遊匯演賀歲盃足球賽初賽,年初二舉行維多利亞港賀歲煙花匯演,年初三有賀歲賽馬,年初四有賀歲盃足球賽決賽。

早期在除夕這天,人們辭年、圍爐後便會在院埕進行「跳火盆」的遊藝。待到午夜「新正」後,家族成員著新衣,依序向神明、祖先行稽首大禮,禮畢燃放鞭炮慶賀元旦,稱為「開正」。現代社會,人們仍多半守歲至午夜,子時一屆便是新正。現代除了家中的「開正」儀式不變外,各地亦有宮廟的「福開廟門」與佛寺「除夕撞鐘」。此外,新興的年貨大街、民俗遊藝亦甚興盛。特殊的風俗亦包含「春仔花」、「鳳梨花」(旺來發)、「甜粿」與「長年菜」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

文化大革命期間,19671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出通知,要求群眾「移風易俗」,「過一個革命化、戰鬥化的春節」。春節之際要抓革命、促生產,大幹到臘月二十八,大年三十不歇腳,除夕吃憶苦飯,初一早上就出工。春節不再放假。全國的報紙一片響應之聲,要求舉國上下「過一個革命化春節」,從此革命化十幾年,直到1979年才開始恢復春節放假。[15]

年夜飯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說明紅紅火火;
"
"""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
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
韭菜和長年菜代表「長長久久」
青菜代表「清吉如意」
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
魚丸、蝦丸和肉丸代表「三元及第」
水餃因形狀像元寶而有「招財進寶」的意思
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

各式各樣的年夜飯,南北各地不同,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因為形狀像金元寶,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
南方新年有吃餛飩習俗,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新年吃麵,是預祝壽長百年。

壓歲錢:過年給孩子一些壓歲錢是中國的傳統民俗。壓歲錢飽含著長輩對晚輩的祈福求安。
在中國,關於壓歲錢的來由,民間曾有一些流傳甚廣的故事,古時候有一個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每年除夕出來禍害小孩。
於是人們就點亮燈火通宵不睡,並把銅錢放在孩子枕邊以避邪,這就是"守祟""壓祟",後來也稱為"守歲""壓歲"

守歲: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大年初一過年習俗:開春吉祥

民俗習慣:放爆竹拜年壓歲錢

放爆竹: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拜年:至親愛友和同事們,走家串戶、登門拜年,互致問候。

行春:新年第一次出門,通常會到廟裡祈福,祈求新的一年事事順利。
尤期會注意出門時的方位,先往東走走會大吉大利,就鮮少有人會往南走的。

穿新衣:新衣代表萬象更新,尤其是小朋友對新年的期待,有一套自己喜歡的衣物,
從帽子、衣服到鞋子全是新的,是多麼另人興奮的一件事。

早餐吃素:這是以前農業社會,一般吃葷家庭唯一一定吃素的一餐,是祖先們憐惜萬物的仁愛之心,
現代的想法認為初一吃素也是一件好事,因為前一晚的年菜太油膩,清腸胃也有益健康。

祭祖:在大年初一,人們常會到祖先墳地掃墓,以表達對祖先的追思與感懷。

大年初一很多禁忌,是諸多年俗中最有趣的一環,例如忌吃稀飯、禁吃「煎」食、忌打罵子女、忌打破碗、忌掃垃圾出門,
以及不可拿刀、動砧、掃帚...,台灣人深信,新正第一天如果不討吉利,未來一年很可能楣運纏身,因此,便衍生出這樣限制了

 

初一早   初二早

初三睏到飽 初四接神

初五隔開   初六是挹肥

初七七完   初八完全

初九天公生  初十有食實

十一請子婿 十二查某子轉來食泔糜仔配掛(芥)菜

十三關老爺生 十四搭燈棚

十五上元暝 十六相公生

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醋”

山東:山東的很多地方除夕夜午夜過後所有的人起來拜天地神。農村還要放鞭炮、在上房院子擺一張桌子,桌子上放上貢品,燒香燒紙,人們稱之為“發紙”。當然還有其他的如用席子搭起“天地樓”,祭拜各方天神

山西大同地區煤炭資源比較豐富,它與當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發生各種聯繫。每逢春節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之意。裏面放柴,上面寫個大紅字條“旺氣沖天”。等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

河北:在古時,趙國京都邯鄲在除夕歡慶活動中,流傳著一種奇異的風俗“扔愁帽”。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靜之時進行。各家和戶的大人、孩子,臨睡前,都把頭上戴過的舊帽子或舊頭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掃街道時,再把它們清掃到墻旮旯裏,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靈火”時燒掉。老人説,這樣做,可以扔掉一年的舊愁,迎來一年的新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