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個食物銀行1967年成立
食物銀行(Food Bank)是提供食物給經濟困難、弱勢者的非營利組織。食物來自食品生產商、賣場,也有個人捐贈,已經成為社會救助的一環。
各地的食物銀行營運模式也不盡相同,有些負責蒐集、分類、檢查食物的品質,再分送給社區、機構,再由機構把食物分配給需要幫助的個人,也有直接將食物給個人的食物銀行。但有研究發現,食物銀行的效率不如國家的福利單位。
據維基百科,世界首個食物銀行成立於1967年,由美國人韓格爾(John van Hengel)在亞利桑那州成立聖瑪莉食物銀行聯盟(St. Mary's Food Bank Alliance)。韓格爾是社區餐廳的志工,他知道有些雜貨店會丟掉快過期,或包裝破損的食品,於是他開始蒐集這些食物給社區餐廳,但因食物數量快速增加,於是韓格爾在聖瑪莉教堂的協助下成立了分配中心,為所有需要食物的單位服務。
食物銀行在1970年代擴展到美國其他地區,在糧食價格飛漲及經濟衰退的時代,食物銀行更是在世界各國相繼成立。1984年,法國成立了第一個歐洲食物銀行,後來又擴展到非洲、亞洲等20多國。
◎食物銀行,「食物銀行」計劃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藉由青年和平團來號召熱心的廠商們,為未能解決「三餐」基本需要的人士及家庭,提供緊急及短暫的膳食援助。
食物銀行把即將失效或過季但仍有用的食物捐贈出來,經過和平團的聯繫與分類處理後,再結合志工的運送,把這些物資送到育幼院、老人院及其他需要的個人或團體,讓資源獲得最有效的分配與使用。食物銀行主要為經濟有困難人士提供暫時性膳食支援,鼓勵他們自力更生。香港社福界近年來積極提倡此措施。食物來源主要由團體及私人捐助。過去有銀行、連鎖快餐店、酒店、超市及食品供應商響應,捐贈熟食、乾糧及餐券,或以特惠價出售食品。
在還沒有食物銀行以前,每當發生天災或飢荒,有時富人、教會或慈善團體也會把食物免費派給窮人或糧食短缺的人,作為一種社區公益慈善活動。政府有時也會開倉派糧食給民眾作為賑災。
◎全球食物銀行 台灣成會員國
2012年10月1日,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正式加入全球食物銀行網絡,台灣成為第24個會員國。
全世界第一個食物銀行1967年創立於美國亞利桑那州,隨著逐漸拓展到各國,全球食物銀行網絡由加拿大、美國、阿根廷和墨西哥等,食物銀行組織在2006年共同發起創立,總部位在美國芝加哥,目前有日本、韓國、英國、印度等國家加入,台灣是第24個會員國。目標包括改善全球糧食資源整合及分配、減少食物浪費、落實國際人道關懷。
★台灣食物銀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