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寺,位於日本奈良縣奈良市雜司町,是華嚴宗大本山,南都七大寺之一,距今約有一千二百餘年的歷史。1998年作為「古都奈良的文化財」的一部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東大寺是華嚴宗大本山,也稱為「金光明四天王護國之寺」,佛寺是由信奉佛教的聖武天皇在728年大筆投資興建, 距今約有1,200餘年的歷史。聖武天皇當時在日本各地興建68餘座國分寺,東大寺是階位最高的總寺院。因為建在首都平城京以東,所以被稱作東大寺。另外有西大寺。
東大寺大佛殿,正面寬度57公尺,深50公尺,為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大佛殿內,放置著高15公尺以上的大佛像——盧舍那佛。東大寺院內還有南大門、二月堂、三月堂、正倉院等。南大門有很著名的雙體金剛力士像。二月堂能夠俯視大佛殿和眺望奈良市區
創建與大佛鑄造
東大寺之起源較大佛的鑄造稍早,8世紀上半葉大佛殿以東,若草山麓建立起了寺院的前身。據《東大寺要錄》記載,天平5年(733年)若草山麓創建的金鐘寺是東大寺的起源。另有一說,據正史《續日本記》載,神龜5年(728年),第45代天皇聖武天皇與光明皇后的皇子菩提早逝,為此在若草山麓設山房,常住有僧侶9人,此為金鐘寺之前身。據載金鐘寺在8世紀中葉設有羂索堂、千手堂等,據推測羂索堂應為現在的法華堂(又稱三月堂,本尊為不空羂索觀音)。天平13年(741年)國分寺建立之詔發布,翌年(天平14年,742年),金鐘寺被定為大和國的國分寺,更改寺名為金光明寺。大佛的鑄造始於天平19年(747年),「東大寺」之寺號應該是始於此時。另外,監管東大寺建設的「造東大寺司」的可考最初史料記載為天平20年(748年)。
聖武天皇頒布大佛造立之詔是在天平15年(743年)。當時,都城為恭仁京(今京都),天皇行宮是位於恭仁京東北的紫香樂宮(今滋賀縣甲賀市),大佛鑄造也在當地開始。此後聖武天皇於短時間內屢次遷都,2年後的天平17年(745年),定都平城京的同時,在現在的東大寺所在地開始了大佛的鑄造。這是一項艱難浩大的工程,大佛鑄成以後,天平勝寶4年(752年)天竺(印度)出身的僧人菩提僊那主持了大佛開眼會。大佛鑄造完成後大佛殿的建設工事又接著開始,最終於天平寶字2年(758年)竣工。東大寺曾多次毀於火災及地震,現存遺址於1709年建造。東大寺曾因1180年及1567年的動亂付諸一炬,大佛殿、戒壇院等皆被燒毀。今日所見的東大寺大佛殿是花費25年,於1709年完成重建,光是鑄佛就用了8年,並且重建後的規模只有之前的3分之2。
距今1300年前的奈良時代,不僅是一個繁華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相繼遭受政變、乾旱、飢荒、地震、流行性瘟疫的慘淡時代。天平12年(740年)2月,聖武天皇尊崇《華嚴經》的教義,看到由民眾協助建造而成的盧舍那佛深受廣眾敬仰的情景十分感動,於是發願建造廬捨那大佛。 [1]聖武天皇認為世人要相互關懷,並希望一般國民齊心協力來完成大佛的建造。這樣的思想始終貫穿於每個時代的大佛復興與修理事業中,傳承至今
東大寺大佛 - 毗盧遮那佛
由於相繼發生政變和叛亂,聖武天皇決定借助佛法的力量解消社會不安(鎮護國家思想),在全國推進創立國分寺,同時發願建造大佛。東大寺正尊毗盧遮那佛作為世界最大金銅佛像得以鑄造,並於752年舉行了盛大的開眼法會。
◇ 毗盧遮那=梵文Vairocana的音譯,意味太陽·光明,是華嚴經的最高佛。平安時代(794-1185),被密宗視為宇宙根本的大日如來佛,由毗盧遮那佛發展形成。
奈良的大佛有多大?
大仏の頭3.2m、体15m、台座3m
坐高 1,498cm
臉長 533cm
臉寬 320cm
眼長 102cm
鼻寬 98cm
鼻高 50cm
口長 133cm
耳長 254cm
手掌長度 148cm
中指長度 108cm
腳長 374cm
膝高 223cm
銅座高度 304cm
石座高度 252cm〜258cm
大佛的手印 -- 施無畏印
意為「全然無懼的人」或是「令人安心,平靜者」。 據說能使眾生心安,無所畏怖,所以稱為施無畏。 屈手上舉於胸前,手指自然舒展,手掌向外。 這一手印表示了佛為救濟眾生的大慈心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