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9781554981380.jpg

101.gif

楊喚本名楊森,1930年出生於遼東灣的菊花島上,還不滿週歲,母親就生病去世了,他的父親是一個沒有責任感,整天花天酒地的人,真正疼愛楊喚的只有祖父和祖母,在兩位老人家相繼過世之後,父親再娶,繼母對楊喚十分苛刻,不但讓他整天穿著骯髒不合身的衣服,拖著一雙破鞋,更經常無緣無故的毒打他。這樣的家庭環境讓楊喚變得十分自卑、孤僻,他不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更不敢和別人比較衣著服飾,直到長大成人,回憶兒時生活,他仍然感到悲傷,說自己是「在哭聲裡長大」的。

        楊喚啟蒙很晚,八、九歲左右才開始讀小學,那是抗戰時期,東北在日本人的統治之下,身世坎坷加上時代動盪,更讓他的童年充滿了冰冷、黑暗和淚水。小學畢業後,楊喚考取初級農業職業學校牧畜科,這時候,他才開始得到溫暖的友情和純潔的愛情,同時,他也發揮了天賦的文學才華,編輯級刊、詩刊,並且向東北各副刊、雜誌投稿,成為蠻有名氣的青年詩人,這是楊喚一生中最快樂的一段時光。1947年,楊喚父親病故,他隨著最崇拜的二伯楊楓入關,抵達天津,不久轉到青島,先在報社擔任校對,不久後升任副刊編輯,由於工作關係,他認識了不少知名作家,發表了不少作品,並且由青島文藝社出版了第一本詩集,當時,他還不滿20歲。

        不過,平靜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隨著四處蔓延的內戰戰火,楊喚遠走廈門,同時進入部隊當兵,1949年春天,楊喚隨部隊來台,不久之後擢升為上士文書,他的職務是負責編一週出刊一次的壁報,他一個人包辦了編輯、採訪、寫稿、謄寫、校對、印刷各項工作,同事都喊他為「活字典」。這段期間,他認識了一些和他同樣年輕,也同樣愛好文學的軍中朋友,他們幾乎每天下班後就到圖書館看書或是到台北著名的書店街重慶南路逛書店,來滿足強烈的求知欲,也就在這段期間,楊喚開始創作兒童詩。

1949年9月,他用「金馬」作為筆名,在中央日報兒童周刊發表了第一篇童詩作品:〈童話裡的王國〉,此後幾年間,他寫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兒童詩,詩中色彩明亮,想像力豐富,用綺麗的筆調渲染出魔幻美麗的童年歲月,許多學者認為,楊喚快樂溫暖,陽光燦爛的童詩,正是他對淒苦童年的憑弔和補償。楊喚創作童詩大約有將近3年的時間,到了1952年春天之後,他的興趣轉移到抒情詩,也同樣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1954年3月,一個下著霏霏細雨的星期天上午,楊喚為了趕著去看一場勞軍電影,違規闖越平交道,在台北市西門鬧區被火車撞死,那一年,他還不滿25歲,在死前十天,楊喚曾經感慨的對朋友說:「聰明的人都是短命的,好人也都是短命的。」這句話很不幸的成為了悲傷的預言。

        楊喚在台灣詩壇的地位,主要是奠立於他的兒童詩。在台灣兒童文學史上,童詩是起源最早,成果也最輝煌的文類,早在日治時期,台灣的兒童詩就開始萌芽,到了1949年之後,有了從大陸來台的作家加入,童詩展現出更豐富的面貌,楊喚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楊喚的兒童詩清新自然,作品中不做作的閃現出智慧和童心,雖然,他的童詩數量不多,總數不超過20首,但這20首兒童詩,卻幾乎成為50多年來台灣兒童詩的創作典範,很多童詩作者,都以楊喚的創作形式來創作兒童詩。他的作品有《風景》、《水果們的晚會》、《楊喚詩簡集》等。
文學花園

楊喚的童年是十分淒涼灰暗的,在哭聲中長大的楊喚,把他對於童年和故鄉的嚮往,都寄託在美麗的夢想中,這樣的夢想表現在他的童詩裡,就形成了一個色彩繽紛,充滿和諧與幸福的童話世界。楊喚的兒童詩,並不模仿兒童的口氣,而是以一種大哥哥大姐姐的口吻和兒童說話,話中帶有天真的童趣和真誠的鼓勵,不但對兒童有啟迪作用,成人看了也會感到親切和振奮。

※1930年,九月楊喚生於遼寧省興城市菊花島(今覺華島),早年母親病故,其繼母常常虐待小孩,使得他早年生活悲慘。楊喚八、九歲左右才讀小學。小學畢業後,楊喚考取初級農業職業學校牧畜科。
※1947年,楊喚父親病故,他隨著二伯楊楓抵達天津,不久轉到青島,起先在報社擔任校對,不久後升任副刊編輯,並由青島文藝社出版第一本詩集。

※1949年,隨國民政府部隊到臺灣,任陸軍上士文書,並開始以金馬、楊喚、白鬱為筆名寫現代詩。楊喚的童年生活雖然悲慘,卻能跳脫悲情,以文學的熱忱,寫出一首首純真可愛的童詩。
※1954年,三月七日上午八點四十分為了觀賞電影《安徒生傳》,闖越臺北西門平交道(今西門町徒步區附近),因腳意外被鐵軌的隙縫卡住,遭火車輾死,得年25歲。
※1973年,八月國立編譯館出版的國民中學國文第一冊,編入其新詩(夜)一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