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未

9781554981380.jpg

552989984_m.jpg

余光中19281021日-20171214日),福建泉州永春人,生於江蘇南京臺灣藍星詩社知名詩人、文學界巨擘,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曾於香港臺灣多所大學任教

家世

余光中家世居泉州永春,祖父為余東有,永春縣桃城鎮洋上村人,出生於清咸豐五年(1855年),是當地的大地主,認為中國前途不如南洋,因安排其幼子余超英到南洋發展,1934年病逝。父親余超英為閩南華僑,曾在馬來亞檳榔嶼麻六甲吉隆坡等地舉辦「漢文學校」,以閩南語教學,返華後,任永春縣教育局長。在閩變時為左派名人,故得「中華共和國十九路軍司令蔣光鼐任命為安溪縣縣長,當余超英赴任安溪縣長時,十九路軍正遭國民黨中央軍的猛烈進攻,所以當時的報紙對其雖有報導,但卻十分簡略,由於隨即被國民黨攻破,所以可以推測余超英擔任安溪縣長的時間只有十多天,1948年余超英任國民黨政府僑務委員會常務委員、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海外工作會設計科科長,但沒有跟隨到臺灣。1949年之後,由廈門逃到香港,在國民黨的號召之下,才在1950年東渡臺灣。余超英對家鄉永春有著深厚的感情,曾創辦臺北永春同鄉會,並連任四屆理事長,1992年去世,葬在新店碧潭永春公墓。余光中稱其父親雖然長壽,卻苦於風濕失明、行動不便,到九十七歲才與世長辭。

母親孫秀君為江蘇常州武進人,師範學校畢業,到永春縣任教,結識了當時的教育局長余超英,成為為余超英的續絃夫人,據余光中回憶,其父只會閩南語,「普通話還說不清,更不懂從江蘇派來的師範畢業生,也就是母親,那一口江南腔的常州話」,但言語不通的兩人,還是順利結婚,余光中稱:「抗戰初期,母親帶我出入於淪陷區,備歷驚險,母子同命,片刻不離。所以母子之間的親切,遠勝於父子之間,亦即佛洛伊德所謂的『戀母仇父情結』。」孫秀君五十三歲即過世,此後,余超英不再娶妻,由余光中的夫人范我存操持家務。

余光中的夫人范我存,是余光中的表妹,江蘇常州人。余光中以「江南人」自命,很少提到閩南,他說:「常州是我的『母鄉』,也是我的『妻鄉』;母鄉加妻鄉,那份鄉情也不下於『父鄉』了。」余光中說,「常州就是我的故鄉。」

余超英曾與先前的妻子育有一個九歲男孩,即余光中的異母兄余光亞。余光亞十八歲時病逝。

生平

1928年,戊辰龍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出生於中國南京,自稱「茱萸的孩子」。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時流亡汪精衛政權地區。次年隨母親逃往上海,居住半年,後經由船隻經過香港抵達安南,又經過昆明貴陽,抵達重慶與父親相聚。

1940年,余光中進入南京青年會中學,曾一度徙至陪都重慶1947年畢業於南京青年會中學(已遷回南京),考取北京大學金陵大學。余光中表示金陵大學是透過關係入學的,他自承:「金陵大學裡我們有一個親戚在職員部工作,父母曾向其拜託。」因而錄取。但他說,北京大學是他憑實力考取的,雖數學欠佳,只考了十幾分,但國文與英文都遙領他人。因北方動盪,選擇金陵大學外文系。1949年,轉入廈門大學外文系,7月隨父母遷居香港

19505月,移居臺灣,父親勸他轉學國立臺灣大學臺大),余光中卻自認臺大師資差而拒絕,後還是順從父親,報考也順利錄取。資格審查時,因余光中取得的廈門大學肄業証書,日期是「1949年」,而非民國紀元。當時臺大法學院長薩孟武不允許這種中共使用西元紀元的「偽證件」入學,還叫余光中收起,「不要招搖」。但是文學院長沈剛伯卻說「這是非常時期,不妨通融」。終於得使余光中插班外文系三年級。畢業後,考選為預官,進入聯勤陸海空軍編譯人員訓練班,任國防部少尉編譯官。兩年後,第一本詩集《舟子的悲歌》出版。

1954年,與覃子豪、鍾鼎文、夏菁、鄧禹平創立藍星詩社

1956年,與表妹范我存結婚。范我存為常州人,生於江寧

1958年,母親亡故,10月赴美國進修,取得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回國任教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講師,參加現代詩論戰。

1961年,長詩《天狼星》刊於《現代文學》引發與莫洛夫的論戰,發表《再見,虛無!》作品風格漸漸回歸中國古典之傳統。與林以亮等人合譯《美國詩選》在香港出版,與國語派作家展開文言文白話文之爭。

19639月,第一本散文集《左手的繆思》出版。次年,第一本評論集《掌上雨》,第五本詩集《蓮的聯想》出版。舉辦紀念莎士比亞誕生四百週年現代詩朗誦會於耕莘文教院,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至美國講學一年。

1965年,任西密西根大學英文系副教授。次年回臺,任臺灣師範大學副教授,在臺灣大學、政治大學、淡江大學兼課,當選十大傑出青年

19687月,出版散文集《望鄉的牧神》。

196911月,出版詩集《敲打樂》,《在冷戰的年代》等,主編《現代文學》月刊,應美國教育部之聘,第三次赴美,任科羅拉多州教育廳外國課程顧問和寺鐘學院客座教授。

1971年,英譯《滿田的鐵絲網》和德譯《蓮的聯想》分別在臺灣和西德出版,回國任臺灣師範大學教授。

1972年,獲澳洲政府文化獎金,訪問澳洲,11月應世界中文報業協會邀請,至香港演說,任政治大學西洋語文系主任。

1974年,出版詩集《白玉苦瓜》、散文集《聽聽那冷雨》,主持復興文藝營。

1974年至1985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度過十一年,出任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期間取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他形容香港中大「是寫詩的理想地方」,在中大寫了《沙田山居》、《吐露港上》等

1977年,於聯合報副刊提出《狼來了》一文,指控臺灣鄉土文學為「工農兵文學」,引爆鄉土文學論戰

1985年,移居高雄市河堤社區,任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1986年,為高雄市木棉花文藝季寫詩《讓春天從高雄出發》,出版詩集《紫荊賦》,其後陸續出版《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憑一張地圖》,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

19901月,出版散文集《隔水呼渡》。6月出版詩集《夢與地理》。

199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的龔氏訪問學人,翌年出任聯合書院的傑出訪問學人。他為首屆(1999-2000年度)及第二屆(20022003年度)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主辦的「新紀元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決審評判。

19942月,出版評論集《從徐霞客到梵谷》。

2006年,余光中公開批評中華民國教育部長杜正勝的「刪減文言文」政策。

2010年,發表《貴婦的耳環畫像》歌頌馬英九之妻周美青,被張德本鄭炯明等許多文學家大力批評為「阿諛奉承」。

2012年,對《經濟學人》以「bumbler(笨手笨腳的人,決定常常是錯誤的人)」形容總統馬英九,余光中卻當面對馬英九解釋此字有大智若愚之意,馬英九因此笑開懷。數日後,馬英九在臉書發文盛讚余光中的作品文字精鍊。

201549日,受香港城市大學之邀請,在「城大傑出講座」以「從古典文學到現代詩」為題演說

2015年獲總統馬英九頒贈二等景星勳章

20178月,余光中反對蔡英文政府刪減高中國文課程中的文言文。他表示,「要推廣閩南語,更要念文言文」,從小父親就教他以閩南語念文言文。余光中說,相較國語京片子,有8音的閩南語9音的客家話,不管文字、聲調,更貼近文言文,用閩南語(泉州話、漳州話)、潮州話朗誦,反而更貼近文言文的原味,想推廣閩南語,更應鼓勵孩子念古詩詞及文言文,彰顯閩南語的典雅與優美

20171127日余光中病急,送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急診,因急性腦中風、心肺惡化轉神經內科加護病房,家屬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1214日,上午1004分,因肺炎於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逝世,享壽九十(虛歲)。

歿後

20171229日,在高雄市立第一殯儀館景行廳舉行告別式

 

爭議

現代詩論戰

現代詩論戰中,因唐文標批評臺灣的現代詩風格,其中也包括余光中的作品。1973年,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的余光中,發表了《詩人何罪》,批評唐文標以人民為標準,其思想左傾。《現代文學》之後不再刊登唐文標的文章。

唐文標在1984年出版的《中國古代戲劇史初稿》序言中,引述沈登恩說法,認為當年余光中曾威脅《現代文學》之白先勇姚一葦二教授,不准《現代文學》再發表任何唐文標的文章。

鄉土文學論戰

1977年,余光中在香港中文大任教時期,在聯合副刊發表《狼來了》一文,指有人在臺灣公然提倡毛澤東提倡的「工農兵文藝」,點名批判陳映真尉天驄王拓等人,余光中暗指這些『工農兵文藝工作者』是共產黨的爪牙,雖然未指名道姓,但當時正值戒嚴時期,此文被認為是給當時提倡鄉土文學的小說家陳映真王拓等人「扣帽子」,因而引發臺灣鄉土文學論戰

《狼來了》一文提及「回國半個月,見到許多來友:大家最驚心的一個話題是:『工農兵的文藝,臺灣已經有人在公然提倡了!』」、「北京未聞有『三民主義文學』,臺北街頭卻可見『工農兵文藝』,臺灣的文化界真夠『大方』,說不定,有一天『工農兵文藝』還會在臺北得獎呢,正當我國外遭逆境之際,竟然有人內倡『工農兵文藝』,未免太巧合了」、「目前國內提倡『工農兵文藝』的人,如果竟然不明白它背後的意義,是為天真無知;如果明白了它背後的意義而竟然公開提倡,就不僅是天真無知了。」、「問題不在於帽子,在頭。如果帽子合頭,就不叫『戴帽子』,叫『抓頭』。在大嚷『戴帽子』之前,那些『工農兵文藝工作者』,還是先檢查自己的頭吧。」

知名政論家徐復觀、鄭學稼胡秋原錢江潮等人先後發表文章,反對以鄉土文學將人入罪,引發文壇的白色恐怖。余光中因此備受文壇抨擊。徐復觀說,余光中這頂帽子恐怕不是普通帽子,而是「血滴子」,帽子一旦拋出,會使人頭落地。1978年,軍方召開國軍文藝大會,強調要將鄉土之愛擴大為國家民族之愛,為鄉土文學爭論畫上一個句點。

1989年,陳芳明發表文章,記錄余光中曾寄一封長信給他,將陳映真文章中的段落摘取出來,對照英文原文,考證陳映真引述新馬克思主義作品之處。陳映真在2000年於《聯合文學》雜誌,再次提到此事。陳映真認為,余光中在鄉土文學論戰時曾將此信匯整寄給王昇,密告陳映真思想傾共。余光中將副本寄給陳芳明。王昇收到此信後,曾向鄭學稼查證相關內容,鄭學稼在私人場合向陳映真透露過相關歷史。但後來余光中發表文章否認陳所指控的告密一說,余光中承認有此事,但他說他不是原始作者,並稱那篇中英對照考據陳映真引述馬克思的文章是「一位雙方都認識的友人寫的」,而且余光中並無法指出那位友人的名字。

2004911日,余光中在羊城晚報上曾辯解《狼來了》一文只出於愛國心,絕不想扣陳映真帽子,余光中自認《狼來了》一文也未「點名批評」臺灣文壇相關人士,否認曾寄密告信給王昇,也否認受到中國國民黨指使。文中表示「當時情緒失控,不但措辭粗糙,而且語氣凌厲,不像一個自由主義作家應有的修養。政治上的比附影射也引申過當,令人反感,也難怪授人以柄,懷疑是呼應國民黨的什麼整肅運動。」余光中稱,他受到與他交好的齊邦媛張曉風陳芳明、南京的評論名家陳遼等批評,自認:「我當年被心魔所魅是顯而易見的。」

告發徐復觀

徐復觀曾與余光中爭論《登鸛雀樓》的地形問題,之後余光中將徐復觀告上警總。徐復觀寫作《學術與政治之間》時,曾記下此事。

告發胡蘭成

1975年,蔣中正過世,由其愛子蔣經國繼任國民黨黨魁胡蘭成上書蔣經國,主張進行政治改革。同年,胡蘭成出版《山河歲月》,余光中在《書評與書目》雜誌發表《山河歲月話漁樵》評論此書,攻擊胡蘭成曾在汪精衛政權服務的歷史。隨後趙滋蕃、胡秋原與徐復觀等人跟進批評。警備總部查禁了《山河歲月》,胡蘭成喪失在文化大學的教職,隔年回日本。余光中最初曾推崇過胡蘭成的文章,徐復觀弟子陳文華認為,余光中可能是受到國民黨黨部或救國團授意才轉而攻擊胡蘭成。

評價

自我評價

余光中在2004年應邀到北京參加百花文藝出版社《余光中集》出版新聞發布會時,對於所屬的地緣,曾自評:「要論寫作的地區,在臺灣時期創作最多,……所以我當然是臺灣詩人。不過詩之於文化傳統,正如旗之於風。我的詩之旗雖然在臺灣飄起,但使它飄揚不斷的,是五千年吹拂的長風。風若不勁,旗怎能飄,我當然也是最廣義、最高義的中國詩人。

文學評價

  • 梁實秋:右手寫詩,左手寫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 向明詩經楚辭,唐、宋詩的名句,西洋典籍、舊約聖經,在他的詩中出出入入,自然輕巧,一點也不影響他詩中純正現代風韻。
  • 林沛理:語言的魔術師,香江第一才子。
  • 夏志清:余光中所嚮往的中國並不是臺灣,也不是共黨統治下的大陸,而是唐詩中洋溢著『菊香與蘭香』的中國。
  • 黃維樑:用紫色姐妹花筆寫,用金色筆寫散文,用黑色筆寫評論,用紅色筆編輯文學作品,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余光中的散文,則『精新鬱趣、博麗豪雄』八字當可稱職。把他的散文放在中國歷代最優秀的散文作品中,余光中的毫不失色。他的散文是中國散文史上璀璨的奇葩。這是對他散文最穩重最保守的評價……他的散文,通體洋溢著一股堂堂正正之氣。那是一種自給自足、綽有餘裕的才能,原無須藉助外力、事件或經歷的成全。我以為,一旦具備了余光中的才能,那麼無論生在何時,長於何方,他都必然會在文學上嶄露頭角,大顯崢嶸。
  • 馬世芳:「不,我不同意因為『狼來了』或是他的政治傾向,就要把他的詩文都貶為不值一顧。」
  • 李敖認為余光中四十餘年來文學一點都沒有進步,20117月的香港書展,李敖在《中國知識分子的走向》演講中再次批評余光中:「余光中80多歲了,如果40年前就死了,他還是余光中,因為後40年都沒進步嘛。」

政治評價

  • 李敖認為余光中是「騙子詩人」,「文高於學,學高於詩,詩高於品」,定性為「一軟骨文人耳,吟風月、詠表妹、拉朋黨、媚權貴、搶交椅、爭職位、無狼心、有狗肺者也」。並且斥責他「過去反共,現在跑回中國大陸到處招搖」。在李敖的《李敖有話說112期》中,定性余為「馬屁詩人」、「半票作家」,而且昔日余光中對兩蔣父子歌功頌德、粉飾太平,李敖對此行徑極為鄙視,認為其到大陸也不過是投機而已。
  • 詩人向陽認為,這個指控(鄉土文學論戰)對余光中往後的文學令譽造成了相當巨大的傷害。
  • 詩人李敏勇認為余光中附和黨國化中華民國體制的官方文化政策,甚至以筆為槍,拋血滴子,昔反共今親中,立場迥異犧牲民主,戲稱中為母、臺為妻,自我解套仍難逃轉型正義的審視。
  • 朱宥勳:「我認為不出惡聲已是最大的寬容,無須過度禮遇。」
  • 馬世芳:「不,我當然不打算忘記『狼來了』。這是他一生的汙點。」
  • 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吳介民表示:「彭歌、余光中這等御用文人,不過在執行國家意識形態機器對文學界的鎮壓,背後更驚心動魄的劇本是政權保衛戰。」
  • 學者趙稀方表示:「據臺灣的朋友告訴我,大陸的『余光中熱』讓臺灣的左翼文壇感到很吃驚。我想補充的是,『余光中熱』讓我們大陸稍有臺港文學知識的學者感到慚愧!」「目前的『余光中熱』是出於大陸讀者對於臺港歷史和文學史的無知。」「余光中在臺灣文壇上的『惡名』,開始於『唐文標事件』。……;而且給對方戴上了在當時『反攻大陸』的臺灣最犯政治忌諱的『左傾文藝觀』的帽子」。
  • 詩人張德本批判余光中:「我為何要在2000年第十九屆高雄市文藝獎頒獎典禮上抗議余光中呢?抗議余光中『打壓臺灣文學!』抗議余光中『狼來了!』抗議余光中『作家的風骨何在?』『狼來了』一文余氏不敢將之收錄於結集,這段『鄉土文學論戰』余氏角色論點的歷史公案,《余光中傳》裡迴避不敢觸及,難道是心虛嗎?詩人要像戰士勇於面對昔日『光榮戰役』的戰役。」
  • 陳映真在2000年《聯合文學》雜誌九月號發表《關於臺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答陳芳明先生》一文,引用陳芳明《鞭傷之島》一書,余光中向王昇密告陳映真一事,質疑余光中在當年鄉土文學論戰中,與國民黨政府特務系統的關係。而根據陳映真該文,他寫道:「而余光中在最近的一個場合中,因他當年假借權力壓迫鄉土文學而當場受到一個青年公開的抗議後,作了這回應:他當年反對的不是鄉土文學,而是『工農兵文學』!顯見他至今絲毫不以當年借國民黨的利刃取人性命之行徑為羞惡。」
  • 馬英九總統被國際知名的《經濟學人》雜誌評為「bumbler」,引起臺灣輿論爭議。余光中說,其實bumbler就是「拙」的意思,表示踏實、負責任、不輕舉妄動,如同大智若愚、愚公移山、大巧若拙,是媒體翻譯有問題。有時事評論員不認同余光中的觀點,支持臺獨的人士金恆煒說:「余光中把「笨蛋」換裝成「大巧」,就像把大糞變成黃金,污辱了所有人智商,也把自己的專業踩在腳底。」沈政男指出:「余光中英文不錯,但有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梁實秋好嗎?梁實秋編的《遠東英漢字典》裡說,bumble指的是『失敗、搞糟、喃喃不清的說』,哪裡有『大巧若拙』的意思?」

文學觀點

文學觀(原文摘錄)

  • 在《逍遙遊》、《鬼雨》一類的作品裡,我倒當真想在中國文字的風爐中,煉出一顆丹來。在這一類作品裡,我嘗試把中國的文字壓縮,搥扁,拉長,磨利,把它拆開又拼攏,折來且疊去,為了試驗它的速度、密度和彈性。我的理想是要讓中國的文字,在變化各殊的句法中,交響成一個大樂團,而作家的筆應該一揮百應,如交響樂的指揮杖。
  • 散文有如地球,詩有如月亮:月球被地球所吸引,繞地球旋轉,成為衛星,但地球也不能把月球吸得更近,力的平衡便長此維持;另一方面,月球對地球的吸引力,也形成了海潮。
  • 散文,是一切作家的身份證。詩,是一切藝術的入場券。
  • 散文可以向詩學一點生動的意象,活潑的節奏,和虛實相濟的藝術,然而散文畢竟非詩。旗可以迎風而舞,卻不可隨風而去,更不能變成風。把散文寫成詩,正如把詩寫成散文,都不是好事。

與音樂界關係

1970年代以降,中華民國政府經歷被逐出聯合國與美斷交,國際地位日漸低落。余光中新感受反映在1974年出版的詩集《白玉苦瓜》。同年,民歌歌手楊弦將余光中《鄉愁四韻》譜曲,於胡德夫個人演唱會發表。這種對故土思念的情懷,融合西方的新式音樂元素,大獲好評。翌年,楊弦續譜《江湖上》、《民歌手》等詩,在「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發表,余光中登臺朗誦詩作。對余光中來說,是現代詩突破羈咎的新方法;在楊弦看來,則是中國傳統民謠另一條出路。兩個不同的領域,同樣在摸索有別舊往的發展方式,文學界與音樂界,在楊弦和余光中的合作下,開啟此後的民歌運動

楊弦與余光中的「以詩入歌」,是民歌運動初期慣用的模式。學院派的音樂創作者,認為余楊等人提出的「中國現代民歌」,定義與作法不夠精緻嚴謹,既不「中國」也非「民歌」;而非學院派,如陶曉清,則認為過於高格調的範圍限定,無法將有別傳統的民歌概念通俗化,更會扼殺新式創作的發展。雙方多次交鋒,對各自論述所謂民歌的「正當性」,每每展開論戰。與同是1970年代的臺灣鄉土文學論戰一樣,余光中皆在其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作品

 

余光中創作文類包括詩歌、散文、論述等。 以詩歌創作為主,復以散文及評論成名。

詩集

  • 《舟子的悲歌》,臺北:野風出版社,19523
  • 《藍色的羽毛》,臺北:藍星詩社,195410
  • 《萬聖節》,臺北:藍星詩社,19608
  • 《鐘乳石》,香港:中外畫報社,196010
  • 《蓮的聯想》,臺北:文星書店,19646
  • 《五陵少年》,臺北:文星書店,19674
  • 《天國的夜市》,臺北:三民書局,19695
  • 《敲打樂》,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6911
  • 《在冷戰的年代》,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6911
  • 《白玉苦瓜》,臺北:大地出版社,19747
  • 《天狼星》,臺北:洪範書店,19768
  • 《與永恆拔河》,臺北:洪範書店,19794
  • 《隔水觀音》,臺北:洪範書店,19831
  • 《余光中詩選19491981》,臺北:洪範書店,19818
  • 《紫荊賦》,臺北:洪範書店,19867
  • 《余光中詩選》,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883
  • 《余光中一百首》劉沙河選釋,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811
  • 《蘭嶼頌詩文攝影集》與羅青、鍾玲合著,王慶華攝影,臺北: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放射性待處理物料管理處,1989
  • 《夢與地理》,臺北:洪範書店,19906
  • 《臺灣三家詩精品》與席慕蓉、紀弦合著,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09
  • 《守夜人中英對照詩集》,臺北:九歌出版社,199210
  • 《游目騁懷玉山國家公園詩文之美攝影集》與鍾玲合著,王慶華攝影,南投: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19934
  • 《安石榴》,臺北:洪範書店,19964
  • 《雙人床》,臺北:洪範書店,19969
  • 《余光中詩歌選集》,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78
  • 《余光中詩選.第二卷19821998》,臺北:洪範書店,199810
  • 《五行無阻》,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10
  • 《劉國松余光中詩情畫意集》劉國松畫,臺北:新苑藝術公司,1999
  • 《余光中作品精選》,伊犁人民出版社,19993
  • 《與海為鄰》,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12
  • 《高樓對海》,臺北:九歌出版社,20007
  • 《山海傳奇高雄攝影詩文集》與鍾玲合著,王慶華、王信誠攝影,高雄市新聞處,2001
  • 《余光中與永恆拔河》,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11
  • 《余光中短詩選》,香港:銀河出版社,20039
  • 《余光中詩選》,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3
  • 《シリーズ臺灣現代詩3》與楊牧、鄭愁予、白萩合著,上田哲二、美樹直大、是永駿、島田順子日譯,東京:國書刊行會,200412
  • 《余光中》,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1
  • 《余光中作品精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68
  • 《等你,在雨中》,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1
  • 《余光中集》(臺灣詩人選集14)丁旭輝編,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12
  • 《藕神》,臺北:九歌出版社,200810
  • 《太陽點名》,臺北:九歌出版社,20158

散文

  • 《左手的繆思》,臺北:文星書店,19639
  • 《逍遙遊》,臺北:文星書店,19657
  • 《望鄉的牧神》,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687
  • 《焚鶴人》,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24
  • 《聽聽那冷雨》,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45
  • 《余光中散文選》,香港:文化生活出版社,1975
  • 《青青邊愁》,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712
  • 《記憶像鐵軌一樣長》,臺北:洪範書店,19871
  • 《憑一張地圖》,臺北:九歌出版社,198812
  • 《鬼雨──余光中散文》,廣州:花城出版社,19895
  • 《隔水呼渡》,臺北:九歌出版社,19901
  • 《厲陰宅的短笛》,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2
  • 《余光中幽默散文賞析》,桂林:灕江出版社,19965
  • 《世界華文散文精品余光中卷》,廣州出版社,199611
  • 《橋跨黃金城》,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76
  • 《高速的聯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8
  • 《真空的感覺》,廣州:新世紀出版社,199810
  • 《日不落家》,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10
  • 《石城之行》,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11
  • 《余光中散文》,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4
  • 《滿亭星月》,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8
  • 《光中心音》,桂林:灕江出版社,1999
  • 《大美為美余光中散精選》,深圳:海天出版社,20015
  • 《海緣》,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02
  • 《文采畫風》劉國松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5
  • 《余光中精選集》,臺北:九歌出版社,200211
  • 《左手的掌紋》,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310
  • 《余光中散文精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12
  • 《飛毬原來是地圖》,香港:三聯書店,20041
  • 《青銅一夢》,臺北:九歌出版社,20052
  • 《余光中幽默文選》,臺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55
  • 《寸心造化──余光中自自選集》,香港:天地圖書公司,200510
  • 《余光中精選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5
  • 《余光中作品精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68
  • 《天涯情旅余光中至情至愛散文集》,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612
  • 《余光中經典》,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71
  • 《余光中幽默詩選》陳幸蕙.賞析,臺北:天下遠見出版,200810
  • 《余光中跨世紀散文》,臺北:九歌出版社,200810
  • 《粉絲與知音》,臺北:九歌出版社,20158

論述

  • 《掌上雨》,臺北:文星書店,19646
  • 《人與驢》,臺中:藍燈出版社,19712
  • 《文學漫談》與顏元叔、傅孝先、劉紹銘、馬莊穆合著,臺北:環宇出版,1972
  • 《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14月;九歌出版社,20096
  • 《從徐霞客到梵谷》,臺北:九歌出版社,19942
  • 《井然有序余光中序序文集》,臺北:九歌出版社,199610
  • 《繆思的左右手》,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12
  • 《藍墨水的下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10
  • 《連環妙計》,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8
  • 《余光中談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1
  • 《含英吐華──梁實秋翻譯獎評語集》,臺北:九歌出版社,20023
  • 《余光中談詩歌》,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1
  • 《語文大師如是說──中中和西》,香港:商務印書館,20067
  • 《舉杯向天笑》,臺北:九歌出版社,200810(文學評論)

合集

  • 《春來半島余光中香港十年詩文選》,香港:香江出版社,1985
  • 《中國結》,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310
  • 《余光中選集第一卷詩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2
  • 《余光中選集第二卷詩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2
  • 《余光中選集第三卷詩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2
  • 《余光中選集第四卷散文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2
  • 《余光中選集第五卷散文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2
  • 《余光中集.第一卷.詩歌》,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1
  • 《余光中集.第二卷.詩歌》,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1
  • 《余光中集.第三卷.詩歌》,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1
  • 《余光中集.第四卷.散文》,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1
  • 《余光中集.第五卷.散文》,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1
  • 《余光中集.第六卷.散文》,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1
  • 《余光中集.第七卷.文文》,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1
  • 《余光中集.第八卷.文文》,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1
  • 《余光中集.第九卷.集外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1
  • 《余光中經典作品》,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49
  • 《情人的血特別紅余光中自選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5

翻譯

  • 《梵谷傳》()史東,臺北:重光文藝,1956年,臺北九歌出版社,200912月重訂版
  • 《英詩譯註》,臺北:文星出版,1960
  • 《英美現代詩選》,葉慈等撰,臺北:大林書店,1970
  • 《錄事巴托比》,梅爾維爾著,香港:今日世界,1972
  • 《不可兒戲:三幕喜劇》,王爾德著,臺北:大地出版社,1983
  • 《土耳其現代詩選》,臺北:林白出版社,1984
  • 《空洞的貝殼》,沙白著;余光中、陳靖奇譯,高雄:臺一社,1990
  • 《溫夫人的扇子》,王爾德著,臺北:大地出版社,1992
  • 《緋紅樹》,陳志勇著,新竹:和英出版社,2003
  • 《不要緊的女人》,王爾德著,臺北:九歌出版社,200810
  • 老人與海》,海明威著,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
  • 《濟慈名著》,濟慈著,臺北:九歌出版社,20124
  • 《王爾德喜劇全集》,王爾德著,臺北:九歌出版社,201310

主編

  • 《中國現代文學大系》,余光中等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大系編輯委員會,臺北:巨人出版社,1972
  • 《文學的沙田》,余光中編,臺北:洪範出版社,1981
  • 《秋之頌》(梁實秋先生紀念文集),余光中編,臺北:九歌出版社,1988
  • 《我的心在天安門:六四事件悼念詩選》,余光中編,臺北:正中書局,1989
  •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臺灣一九七〇-一九八九》,余光中總編,,臺北:九歌出版社,1989
  •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臺灣一九八九-二〇〇三》,余光中總編,臺北:九歌出版社,2003

傳述

  • 《這樣的「詩人」余光中》,陳鼓應,臺北:大漢,1977
  • 《從徐志摩到余光中》,羅青哲,臺北:爾雅出版社,1978
  • 《茱萸的孩子:余光中傳》,傅孟麗,臺北:天下遠見出版,1999
  • 《望鄉的牧神:余光中傳》,陳君華,北京:團結出版社,2001
  • 《火中龍吟:余光中評傳》,徐學,廣州:花城出版社,2002
  • 《水仙情操:詩話余光中》,傅孟麗,臺北:天下遠見出版,2002
  • 《香港相思:余光中的文學生命》,陳智德、馬輝洪、陳露明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大學圖書館,2008
  • 《壯麗:余光中論》,黃維樑,香港:文思出版社,20148

 

獲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