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7222528-1360454372.jpg

十四行詩.jpg

 

十四行詩

 

十四行詩(英語:Sonnet),音譯騷耐,曾譯「商籟」,是一種定型詩的類型,起源於義大利,一般相信是由賈科莫·達·倫蒂尼(Jacopo da Lentini)創始,於十三世紀時期形成,之後傳布到歐洲各國。

 

十四行詩的原始字面意思,是小詩、小歌謠的意思。在13世紀時,14行詩被定型下來,由十四句詩句組成,其押韻結構與文字構成皆有嚴格限制。但是隨著歷史演變,這些約定俗成的限制也有所改變。現在常見的是義大利類(彼特拉克類)或英國類(莎士比亞類)

 

義大利十四行詩分為兩段,先八後六。前八句韻牌是 a-b-b-a a-b-b-a。後六句有兩種,c-d-e-c-d-e,或者 c-d-c-c-d-c。第九句不止改韻牌,很多時候題目或感覺也不一樣。

 

義大利十四行詩的規則由Guittone d'Arezzo1235年-1294年)所建,他自己寫了將近300首。最著名的早期十四行詩人是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1304年-1374年)。別的義大利詩人也寫了一些十四行詩,如但丁(1265年-1321年)和 Guido Cavalcanti (約1250年-1300年)

 

義大利十四行詩傳入英國之後,結構改變。英國類分為3段四句加最後兩句。最後的兩句通常與前面的大不相同,比義大利類第九句改變更厲害。一般英國十四行詩的韻牌是"a-b-a-b, c-d-c-d, e-f-e-f, g-g" 或者"a-b-a-b, b-c-b-c, c-d-c-d, e-e"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是威廉·莎士比亞於1609年發表的十四行詩(sonnet)體裁詩集,總共收錄了154首詩,大致認為作於1592年至1598年,1609年於倫敦首次出版,在莎士比亞的全部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詩集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前126首,獻給一個年輕的貴族(Fair Lord),詩人的詩熱烈地歌頌了這位朋友的美貌以及他們的友情;第二部分為第127首至最後,獻給一位「黑女士」(Dark Lady),描寫愛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