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錄台灣,再不拍就來不及了

2025年4月15日的午後,在曙光女子高中德思樓六樓的國際會議廳,我們十分榮幸與紀錄片導演蕭菊貞導演展開了一段深刻的對話。蕭導以即將上映的紀錄片《造山者》開始,讓我們了解紀錄片本身背負文化傳承以及生命價值的深層思考。她拍攝《造山者》的緣起,是旺宏前總經理胡定華先生的追思會—一場令她感到急迫的追思會。一直以來,她心中的急迫感驅使她想為台灣留下那些正在消逝的文化、地景與人物。她提到,台灣電影發展史的起點與60及70年代台灣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相疊合,在那個與各國斷交、退出聯合國的風雨飄搖之際,有一群人以前瞻性的眼光,扛起了台灣邁向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責大任。發展初期,傾國之力走過那段披荊斬棘的歲月,話語中觸動了我們對於那段來不及參與的歷史的好奇及眾人齊心合力的感動。這是一場豪賭,成就了今日台灣在全球高科技產業中的地位。《造山者》要帶領我們回到那個胼手胝足、共同打拚的時代,探索那些現在鮮為人知的奮鬥故事。

「什麼是紀錄片?」蕭導給出了簡潔而有力的定義:用影像創作來紀錄真實存在的主題。她的電影之路,始於1994年清大一堂名為「錄影帶製作」的選修課,這看似偶然的起點,卻引領她走向了一條以影像記錄真實、為台灣留下珍貴印記的不凡旅程。紀錄片的核心價值—真實性與紀錄性。過去她為了工作,經常往返花蓮與台北,火車成為她重要的交通工具。曾經在火車上度過許多時光,這段經歷,她觀察到火車上的「看見與看不見」—看得見的行進方向,看不見的心情。望著窗外風景,整理思緒甚至獨自傷心落淚的心情,是許多搭乘火車的人共通的記憶。也為她日後拍攝以鐵道為主題的紀錄片種下種子。還有許多的看不見,她帶著攝影機和好奇,去尋找答案。

蕭導分享了許多在拍攝過程中觸動她內心的片段。「再不拍就來不及了」,說出了紀錄片存在的意義與價值。那些即將消失的人物或文化,行動力十足的蕭導常是「先拍再說」,這份對人、事、物和時間流逝的焦慮與對保存的渴望,是驅動她不斷創作的動力。台東友人推薦拍攝由台灣工程師探勘民國近期建設完成的南迴鐵路,當時即將進行電氣化,鐵路沿線風景會因而改變,南迴鐵路被選為她鏡頭下的主角。她說:「島很小,但有些地方沒有你想像的那麼便利。」南迴鐵路在1992年建設完成讓台東地區的交通往來變得便利許多。她分享了在枋寮、枋山、內獅車站、大武等地觀察到的獨特地景與人文風情,以及對已退役的莒光號柴電車頭的懷念。還有必須提到的南迴之心,這是枋山河、公路、鐵路交會的景象,鐵道上為了預防落山風而設置防護網,展現了南迴鐵路獨特的地理環境。這些觀察與情感,經過她的口述,更加讓人深刻。

在拍攝《南方,寂寞鐵道》的過程中,蕭導也坦誠地談到了遇到的挫折,例如對於南迴是否有故事的質疑,甚至有「台東、屏東有人看電影嗎?」的聲音。然而,這些挑戰並未消磨她的熱情,反而激發了她「我拍給你看,讓你反省」的決心。她也分享了空拍師捕捉火車走在枋寮魚塭之間珍貴畫面的過程,夕陽的光線、火車的現身、氣候及空拍機電量的控制,缺一不可。每個畫面都十分珍貴。在拍攝過程巧遇一群獨自出遊的國三男孩,當時短暫的交會,等到電影發表時又再度聯繫的情感連結。她也提到了花蓮膠彩畫家馬樂原贈畫。因馬樂原的父親是火車司機員,長期缺席她的成長,這份遺憾在觀看電影後得到了情感的釋放。拍攝過程認識了許多鐵道迷,鐵道迷們為了幫忙取景,親身帶攝影團隊爬上高點分享私房的拍攝景點,與同好建立珍貴的情誼。

在拍攝的資料蒐集層面,蕭導也分享了與鐵路局溝通拍攝細節,從一開始的行政單位制式回應與安全提醒,旁觀的角度看著拍攝進行,在感受到蕭導所領導團隊的用心後,幫忙尋找南迴鐵路建設老照片,最後甚至找到了保存南迴鐵路的橫縱斷面圖的薛文城先生。(書中所附上的50頁工程圖,可以拼接成一張完整的斷面圖。)透過訪問建設南迴鐵路工頭老先生的講述,我們看到了在南迴鐵路建設背後,那些為了領取高額薪資養家而冒著生命危險的無名英雄。十分細膩的人物刻畫與情感捕捉。

因為拍攝紀錄片的關係,蕭導覺得自己的人生更加豐富了。她分享了司機員出發時唸的口令都是從日治時期,一代一代傳承下來,包含日治時期不準確的英文發音,聽起來特別有意思,這些細節都讓我們彷彿身歷其境。「拍紀錄片有太多感動的時刻。」她說起這段往事,電影發表後,有個機會與當天的普悠瑪列車司機員見面,司機員手中抱著孩子,詢問蕭導2020年11月1日當天,拍攝普悠瑪第一次試車通過中央隧道的導演是不是她? 他是那位司機員。

對於自己的定位,蕭導分享了她2011年作為清大傑出校友的感言。身為非理工科系的女性得主,與其他傑出校友得主動輒數億元的捐贈金錢比較,她完全沒有捐贈過金錢給清大。她說自己並沒有「學以致用」,她選擇了一條最不經濟的路徑,若以投資報酬率來計算,拍片不賠錢就不錯了,過程還要募款還可能會欠債。她得要花5-6年的時間才能產出一部電影,這是沒有經濟效益的工作。若就經濟層面來看,可能還會覺得她很糟糕。但在這裡大家選她為傑出校友,相信台下大家的智慧。你們的評選標準一定不是這樣。她思考著自己的價值在哪裡?她發現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之處在她的人生成就曲線表的單位不是金錢、貨幣或物質。她的計價單位剛好和別人不一樣,所以她畫出了不一樣的線。她認為,她的珍貴之處是在拍攝中為台灣留下了歷史,在這個過程中,她學習到了每個人都有他的生命價值。她珍惜與每個人的交會。這就是她的價值。印象深刻的是會後握手時李遠哲先生對她說:「菊貞,妳很棒,妳是今天整場活動說話最有靈魂的人。」來自李遠哲先生的這份肯定卸下了她的壓力,給她莫大的鼓勵。

蕭導鼓勵我們,若你是一個父母,孩子想從事文化工作,孩子想靠自己的力量做一些事情,請支持他,她相信生命會找到出路。此外,她呼籲大家都可以成為支持文化的人,可以進電影院看電影、支持募款來支持文化。用這些行動支持在前面衝鋒陷陣的文化工作者,共同為這個島嶼留下珍貴的記憶。她在校園與大學生相處時,發現他們普遍缺乏歸屬感。於是她拋出了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當我們抱怨孩子沒有歸屬認同時,我們有教導他們嗎?」以及「沒有用力、用心地教學生,為什麼要抱怨他們不懂?」這些話語不僅適用於教育,更提醒我們在面對文化傳承時,是否盡了足夠的努力。她提醒我們要好好生活,但不要學會偏安,而要勇敢地說出這個島上的故事、自己的故事,不要被政治撕裂。更不要害怕和我們的孩子說台灣的故事,因為那是他們認識台灣的重要途徑。

最後,蕭導回顧了她1994年大四時拍攝的關於重度智力障礙孩子的紀錄片《博盛,這孩子,獲得金穗獎的作品,成為了她紀錄片生涯的起點。這一切的付出,其中所蘊含的價值與意義,是金錢無法衡量的。此後,她作為女性導演,創作主題不限定在女性議題,而在以女性的視角和觀點來看事情,以女性的特質與受訪者互動,用時間等待故事,建立信任而得到託付,挖掘出更多的養分孕育出作品。

心得:

整場演講,蕭菊貞導演以其真摯的情感和詼諧的表達穿插,毫無冷場。她的思考邏輯及論述展現她平時細膩的觀察和堅定的信念,她對於電影的熱情和投入深深地打動了我。沒有聽這場演講,我也僅是一個花100分鐘看電影的人。追求電影中的聲光刺激和娛樂效果。我認同一個國家要有電影,才能放入自己國家的文化,年輕人也能透過電影中的文化產生對國家的情感及認同。確實無法假手他人,或者是他國。蕭導在我們面前展現出這份使命感,捨我其誰的行動力。她不僅是一位傑出的紀錄片導演,更是一位用影像刻畫台灣、記錄台灣且愛台灣的人。透過她的作品,我們得以看見那些容易被忽略的角落,聽見那些淹沒在時間的洪流中曾經存在的聲音,看見每個人身上的光芒並重新認識這片我們所生長的土地。這是一場充滿啟發與感動的演講,也讓我們更加期待《造山者》的上映,讓我們進去電影院用實際行動支持文化產業,也跟隨蕭導的鏡頭,再次深入探索台灣這段不被看好但必需成功的故事。

by 小Amber

 

蕭菊貞導演《南方,寂寞鐵道》 到 《造山者》 演講

 

 

 

 

 

 

 

 

 

 

 

 

 

 

 

 

 

 

南迴之心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ndy 的頭像
    Mindy

    豐顏風語集 :親子「話」「畫」英文童書繪本

    Mi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