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古運河
江南運河,又稱江南河,是中國京杭大運河在長江以南的一段,又分為蘇南運河和浙北運河兩段。長約330公里。運河北起鎮江,經丹陽、常州、無錫、蘇州、吳江、嘉興、桐鄉到杭州。運河北接長江,南接錢塘江,和丹金溧漕河、錫溧漕河、錫澄運河、望虞河、瀏河、吳淞江、太浦河、吳興塘、平湖塘、華亭塘、杭甬運河等運河相連接,是江南河運的主幹道。蘇州的古運河區便位於蘇南運河。
蘇南,地區名,與蘇中、蘇北相對,官方定義為江蘇省南部的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和南京五市。傳統蘇南地區是指江蘇省長江以南地區的南京到上海一線。
蘇南地區大部分地方河道縱橫,尤其以東部太湖平原的河網最為密集。蘇南地區擁有眾多湖泊,包括太湖、陽澄湖、「固城湖」、滆湖等。太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隨著洞庭湖、鄱陽湖湖區面積逐年減小,太湖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淡水湖。
蘇南地區,尤其是太湖平原,是中國內河航運特別發達的地區,航道極為密集,其中以長江以及京杭大運河為主幹。
而江南運河的開鑿最早可追溯到三國孫吳時代,孫吳政權為了溝通建業和太湖平原而開鑿江南運河,以後歷朝歷代又不斷加強,至唐代基本形成現在的格局。
早在春秋時的吳國,即以都城吳(今蘇州)為中心,在太湖平原鑿了許多條運河,其中一條向北通向長江,一條向南通向錢塘江。秦始皇滅六國後,為東巡會稽,在春秋古運河的基礎上建成北起丹徒(治所在今鎮江東南丹徒鎮),中經會稽郡治吳縣(今蘇州),南到錢塘(今杭州)的水道。此後東吳、東晉時又多次對此水道加以疏浚整修。到隋朝時,隋煬帝以東都洛陽為中心,開鑿連通南北的大運河。在先後開鑿通濟渠、疏通邗溝、開鑿永濟渠之後,隋煬帝於大業六年610年下旨疏鑿和拓寬長江以南的運河古道,連接京口(今鎮江)和餘杭(今杭州),這就是江南河。《資治通鑑·隋紀四》記載:「大業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八百餘里,廣十餘丈,使可通龍舟,並置驛宮、草頓,欲東巡會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