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ss-10.jpg

大鍵琴:
        

大鍵琴(Harpsichord)它是被極盡裝飾的樂器,形狀與現今之三角平台鋼琴相似,有二層或三層鍵盤。大鍵琴採用撥弦原理,清晰且犀利,可惜的是,發聲難以持續,斷斷續續,也不易控制強弱。大鍵琴正是最容易呈現巴洛克氣質的代表性樂器。 大鍵琴在十七和十八世紀的各種音樂中佔有顯著的地位,在每種大合奏中都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不僅加強和諧,而其明朗而清晰的音色,實在是獨奏樂器的佼佼者,尤其在演奏複音音樂時可以清晰地襯托出和聲的效果,另外還有兩種和大鍵琴有著共同特色的巴洛克式樂器;維吉諾吉鋼琴外形細小,長方形,在英國最受歡迎,而且是伊莉莎白一世最珍愛的樂器。另一種是小型哈普西科琴,在義大利比較普遍。 大鍵琴的歷史已經有6百年之久,雖然也是鍵盤樂器,但是發聲的原理與鋼琴並不相同。大鍵盤是用撥子去撥動琴弦,而不是用琴槌去敲擊,所以二者的聲音很容易分辨出來。 大鍵琴發明之後立刻在歐洲各地廣為流傳,並且成為16世紀初葉作曲家最喜歡使用的樂器。但是他們經常讓大鍵琴在管弦樂或室內樂中演奏主要的和聲,很少為它創作獨奏曲。 大鍵琴的琴身很像翅膀,每個音有兩根或更多的弦,演奏者可以根據需要變換使用弦的數量,讓樂器的聲音有大小聲的分別。後來大鍵琴又添加「增音」的裝置,利用開關琴身裏的板條來增強音量。大鍵琴通常有兩個甚至三個鍵盤,每一組鍵盤的音質都不一樣。 大鍵琴在18世紀末葉逐漸為鋼琴所取代。大鍵琴幾乎已經被人遺忘達一百年之久,20世紀卻有復興的跡象。

 

 

 

MIM Clavichord CN344.jpg

小鍵琴,也稱擊弦鍵琴或翼琴,是早期鍵盤樂器的一種, 14世紀初便已出現。曾經盛行於歐洲的鍵盤樂器、擊弦樂器, 音色貼近吉他。霍恩博斯特爾-薩克斯分類法(H-S 分類)屬於314.122-4-8; 即是由鍵盤通過擊打琴弦切線的弦鳴樂器。 小鍵琴主要流行在中世紀的晚期, 文藝復興時期, 巴洛克時期以及古典時期。以往它主要用作練習樂器和作曲的輔助, 而不是作公開表演。由於古鋼琴的出現, 到了18世紀末, 大鍵琴逐漸式微。反而, 小鍵琴卻普遍的成為了個人的樂器, 此現象一直持續到19世紀; 尤其是活躍在北歐國家的地區。丹麥浪漫作曲家卡爾·尼爾森, 甚至在當時, 都用過小鍵琴來作曲[3]。 古典時期音樂家莫札特的小鍵琴, 由胡桃木製成, 該琴擁有5個8度音階。莫扎特並不會利用他自己的小鍵琴作公開演奏, 而是平時主要用它在家裡練習和作曲。根據他的妻子康斯坦茲·莫扎特貼在小鍵琴上的手寫小筆記證明, 莫扎特的確僅僅用了五個月的時間, 利用他的私人小鍵琴這件樂器, 完成了他最後的作品, 如魔笛 (The Magic Flute)、提圖斯的慈悲 (La clemenza di Tito) 以及安魂曲 (Requiem)[4]。另外,小鍵琴亦是巴洛克時期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哈最喜歡的樂器,程度更遠高於他自己的大鍵琴。不論他用來練習或者模仿使用,巴哈都認為,小鍵琴是他學習音樂和透過音樂來表達他最細緻感情的最佳樂器[5]。 小鍵琴的好處是盒狀、琴身體積細小,對必須經常前往不同的地方演出的演奏者來說,攜帶和修理都很方便。小鍵琴的一般外形是一個帶有鍵盤的長方形盒子,底部由四隻腳撐起來。但有些是沒有腳的,可以放在桌上彈奏。 雖然小鍵琴通常是單排鍵盤的手動樂器,但也有踏板式的小鍵琴 (pedal clavichord),以提供多個鍵盤來彈奏。由於踏板式小鍵琴增加了一個踏板琴弦,即是其中多了一個用於低音的踏板鍵盤,因而變相也可以提供個人用來當作練習風琴了[17]。 小鍵琴是根據測弦器的原理發展而成的。其發聲的結構主要由琴碼、弦軸、琴弦、齒軌、楔槌、全弦固定製音結、銷釘、琴鍵、平衡軌等部分組成。其中,全弦固定製音結是小鍵琴的製音裝置。這種製音結是用布條編織並固定在每一根琴弦上。由於製音結的作用,使得小鍵琴無論怎樣擊弦,琴弦都不是全段都發音的。小鍵琴內部將一組琴弦用琴馬橫拉於共鳴箱上,琴身的左下側裝有一套鍵盤,鍵盤通過一組機械裝置連接一組裝有金屬頭的鍵子。 小鍵琴可以用手指控制音量, 並且可以產生出細微的音色變化的效果, 所以它不但織體優美柔和、富有歌唱性, 而且音質清脆古樸、精緻獨特而帶有韻味。由於小鍵琴產生的音量較低, 故便於作曲家在家中勤於練習、寫曲或模仿演奏而不會打擾他人。 編輯小鍵琴的缺點是音量較弱 (約僅在 pp【極弱】∼ mp【中弱】之間)[22], 音色不太明亮, 厚度頗差, 共鳴度低, 表現力因此顯得單薄。而且小鍵琴琴鍵較少, 音域比現代鋼琴至少少兩個8度; 一般只有4個8度, 所以音域顯得狹窄、變化較少。同時, 小鍵琴本身受到機械結構的限制, 演奏快速和節奏複雜的樂句會有一定程度上的困難, 所以它一般只適合在家中練習或在小型演奏會上使用。由於功能性不強, 音量小且不及大鍵琴[16], 小鍵琴後來在18世紀大鍵琴盛行的年代逐漸被取代了。

 

FortepianoByMcNultyAfterWalter1805.jpg

古鋼琴(義大利語:fortepiano;德語:Hammerklavier;英語:fortepiano),鋼琴的前身之一,在西元1700年間,由巴爾托洛梅奧·克里斯多福里發明,在此時期與古鋼琴並存的有大鍵琴和小鍵琴。巴爾托洛梅奧·克里斯多福里本身是一名經驗豐富的大鍵琴的製造者,在總結了大鍵琴和小鍵琴的優缺點之後,約在1709年試製了一種增加了擊槌裝置的鍵盤樂器, 當擊槌敲擊琴弦後會使琴弦持續振動直到手指離開琴鍵, 同時又可以迅速的重覆擊鍵, 取代了大鍵琴的撥奏的原理。巴爾托洛梅奧·克里斯多福里一直不斷把古鋼琴改良,直至1720年才停止。巴爾托洛梅奧·克里斯多福里總共製造了大約20部古鋼琴,但是現存於世上卻只有3部:一部製於1720年,4個半8度的音域,現存於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一部製於1722年,現存義大利羅馬。而最後一部製於1726年,現存德國萊比錫 Fortepiano 這個名字來源於義大利語 forte(強音或響亮音)和 piano(軟音或水平音),即表示該部樂器可以提供的聲音範圍。

Fortepiano 和 Pianoforte 這兩個術語在18世紀都是交替使用,儘管縮短名稱 piano 也很常見。這種樂器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演逐漸變成現代鋼琴。這種演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工業革命所致。因為當時工業革命時代所需要的製作材料和方法普遍都傾向生產大而堅固的重型樂器。今天,Fortepiano 這個名稱現在通常用於指18世紀以及19世紀30年代以前規格製造的樂器[4]。起初古鋼琴傳播速度比較慢,因為製造古鋼琴的手工和結構要都要比大鍵琴複雜,而且製作成本更昂貴。因此有一段時間,古鋼琴一般只出現在皇室之內,特別在當時的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宮庭內演奏。一直至到1760年,古鋼琴在整個歐洲才完全普及。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著名的音樂家海頓,莫扎特和年輕的貝多芬都在古鋼琴這種樂器上寫下他們的鋼琴音樂。從1782年左右,莫扎特一直都為古鋼琴這種樂器作曲。自1785年起,他亦以古鋼琴作為主要表演的項目,直至他1791年去世為止。他所用的古鋼琴,是莫扎特時代最著名的維也納鋼琴製造商之一安頓·瓦爾特所製作的。 由於古鋼琴的音色比較古板,表現力的狹窄,沒有像現代鋼琴那樣表現出對比鮮明的強弱音,所以古鋼琴在19世紀後期逐漸被現代鋼琴所取代。 從那時起,古鋼琴已經逐漸過時,一直到19世紀中期,幾乎完全缺席於音樂界。不過,直到20世紀,隨著人們對音樂表演的歷史興趣增加,古鋼琴因而重新煥發出新的活力,並且大量出現在對音樂有興趣的專家的工作室內。 音乐小知识之《钢琴的由来》 "pianoforte"這個名詞最早使用於 Christofori 的鋼琴,18世紀時 "pianoforte" 和 "fortepiano" 兩個說法都使用,到19世紀時 "pianoforte" 則是當時慣常使用的稱呼,今日則縮短為"piano"。 世界上第一台已知的鋼琴是由義大利大鍵琴製造師 Bartolomeo Cristofori (1655-1731) 所發明的,雖然克里斯多弗里製造第一台鋼琴的正確時間並不清楚,目前廣泛認知的是克里斯多弗里大約在1709年左右建造了第一台有擊槌裝置的鋼琴。 當時最流行的樂器是大鍵琴,然而,大鍵琴是由鉤子撥奏琴弦產生聲音,其音量無法藉由彈奏產生強弱變化,也不能夠表現音色。因此,演奏者無法像在許多其他樂器上一樣,展現多樣的音樂表情變化。控制強弱變化在絃樂器上是很容易做到的,比如: 小提琴,然而對於撥奏鍵盤樂器則是不可能的事。這種欲更加掌握音樂表情的藝術渴望,直接導向了鋼琴的發明,克里斯多弗里發明的新樂器具有一種裝置,能夠給予想要的強弱回應,演奏家終於可以在鋼琴上藉由手指的力度改變音量和音色。 克里斯多弗里是藉由一種能夠以不同強弱動作敲擊琴弦的琴槌裝置,取代了大鍵琴的撥奏系統,成功地達成了這樣的效果。這個新的擊絃動作使得這個新樂器能夠產生強 (forte) 和弱 (piano) 的聲音,因此被命名為"pianoforte",也稱為 "gravicembalo col piano e forte" -- 意即 :" 一台可以彈強和弱的(有槌子的)大鍵琴"。很顯然地,這個名字說明了鋼琴的外形酷似大鍵琴,而且鋼琴能根據於鍵盤上的施力多寡改變音量,這一點特質是大鍵琴無法做到的。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小說心得
    全站熱搜

    Mi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