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音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
(重定向自巴松管)
巴松管 |
|
|
|
樂器別名 |
大管、低音管 |
低音管,英文:Bassoon ,(或稱巴松管,在中國大陸又稱大管),其義大利文Fagotto來源於樂器的形狀──柴棒,是木管樂器中雙簧樂器家族的成員,自19世紀,低音管衍變成現在的樣子。從那時候以來,它在管弦樂,協奏曲及室內樂作品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低音管的音色獨特,暗沉而莊嚴,宛如男中音的音色,特別在中音與高音部份更近似男中音的音色。低音結實有力,多於交響樂隊中重複低音弦樂器。
外形
巴松管長約8英尺,因此樂器是折起來的,喇叭口也設計成向上。管身粗幼不一,較近吹口位置的管身較幼,而近喇叭口的位置則較粗。吹口位附有吹管(bocal)以安裝簧片。管身裝有按鍵,依貝姆指法排列。巴松管的按鍵系統使演奏者便於操作廣泛間隔的孔,控制音高。
巴松管長久以來都是由楓木所製造,二十世紀後期開始出現塑膠或合成樹膠製造。
簧片
像雙簧管一樣,低音管有兩片簧片,並可藉著超吹(Overblow)技巧將音程提高八度或以上。
發展史
- 1539年 義大利天主修道院院長阿弗蘭約把全長九英尺的長管體的雙簧樂器,改革為「U"形摺疊式,並加置了三個鍵子,成為巴松管的雛形。
- 17世紀初早期巴松管的簧片並不能直接被演奏者控制,被置於一個金屬的小漏斗中,所以巴松管的音色不能人為的控制。因此,舍爾特采將這個漏鬥去掉,從而徹底改革了巴松管的音色,創造出柔聲巴松管(Dolcian),這是巴松管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飛躍。
- 1616年 第一支倍低音管(也稱低音巴松管,Contrabassoon)由樂器製造師H.什策伯創製成功。倍低音管的音域比巴松管低八度。爲了便於攜帶,能摺疊成三段,因此構造比較簡單。
- 1624年 巴松管作為一種獨立的樂器出現在樂器總譜中,是德國作曲家許茨在他的《聖歌》24首中(Psalm ⅩⅩⅣ)首次使用巴松管作為五種音高不同的樂器中的一個聲部。
- 1738年前後 維瓦爾迪譜寫了許多巴松管協奏曲。他被認為是巴松管協奏曲的先驅者,
在他的作品中,有效地運用了跳躍音程這一巴松管特有的性能,顯示出作者對巴松管有著深入的了解。
- 1774年 當時定居薩爾茨堡的莫扎特創作出熱情洋溢的巴松管經典作品《降B大調巴松管協奏曲》。
- 1787年 奧茲首創在巴松管翼型段上添加一個第七鍵(泛音鍵或稱八度鍵)來獲得高音區的音。
- 1813年 卡爾·馬利亞·馮·韋伯《F大調低音管協奏曲》在布拉格舉行的音樂會上首次演奏。
- 1843年 阿爾門雷德和黑格爾共同研製出18鍵巴松管,使巴松管能演奏出四個八度的音域。
- 1847年 法國巴松管演奏家亞庫特和特里博特以及樂器製造師波菲特的共同努力下,製造出帶有環鍵的二十二鍵巴松管。
- 1851年 薩克斯管創制者、比利時人阿道夫·薩克斯取得一項孔距規則的二十四鍵金屬巴松管的專利權,這種金屬巴松管被稱為「薩克斯體系巴松管」。
- 1855年 巴黎的特里博特和馬索利應用波姆指鍵體系製作出三十鍵的巴松管,後被稱為「波姆體系巴松管」。
- 1974年 中國北京管樂器廠,對巴松管進行重大改革,將原有的38個鍵子中的24個進行變型鑄造,改變了13個鍵子的聯動關係,使原來的13個顫音指法得到改善[1]。
音域及記譜法
低音管的音域最低端在B♭1 並且擴大向上大約三個半八度至E5; 可以吹奏更高的音但比較困難,且很少用到。低音管音樂使用低音譜號和次中音譜號。巴松管無論使用哪一種譜號,都是採用實音記譜法。
變種樂器
低音管的變形樂器是倍低音管(也稱低音巴松管,Contrabassoon),較低音管音域低一個八度,是交響樂隊木管樂器組中音域最低的樂器。在現代的管絃樂隊中,已經有一位樂手常設演奏低音巴松管,或由其中一位巴松管手兼任。
較新的種類有適合兒童學習的小型巴松管,體積極少但音高和指法相同,亦有體積相同但能吹奏較高音域的高音巴松管及倍高音巴松管,但暫時未見於樂隊中出現。
以低音管為特色的音樂作品
- 安東尼奧·維瓦爾第《巴松管與弦樂協奏曲》RV.466-504
- 莫扎特 《降B大調巴松管協奏曲》 KV 191
- 胡梅爾(J. N. Hummel)《F小調W75低音管協奏曲》
- 卡爾·馬利亞·馮·韋伯 《降E大調行板與匈牙利迴旋曲》Op.35
- 卡爾·馬利亞·馮·韋伯 《F大調低音管協奏曲》Op.75
- 史特拉汶斯基 舞蹈配樂、交響詩《春之祭》(樂曲的開頭使用次中音譜號於高音區中作獨奏)
- 聖桑 《G小調低音管奏鳴曲》Op.168 (1921)
- 喬利維 《低音管協奏曲》